作者簡介
主編
衣若蘭(台灣大學歷史學系)
作者
陳相因(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蔣興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
李淑菁(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暨幼兒教育研究所)
喬淇奧(George Bobyk)(台灣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陳相因的研究發現「一杯水理論/主義」經過翻譯與傳播,被貼上了純粹性享樂的標籤,此實為父權話語作祟,以致誤讀、誤解和誤用的結果。本文顯示1920、30 年代在男性主宰話語權和領導權的帝國、黨國與民國世界中,「性」不僅是建/解構意識形態的政治議題,也是政治鬥爭的工具。
蔣興立分析1989 年平路的〈人工智慧紀事〉與1993 年張系國的〈金縷衣〉、〈珍妮的畫像〉這三篇科幻小說中的人機戀情,發現兩人的烏托邦想像大相逕庭。張系國對兩性烏托邦的想像,建構於女性╱機械對於男性╱人類的摯愛與包容,以及共同孕育人機的混種子嗣;而平路探問自主意識的可能性,暗示長期囿限於不對等的權力位階,人機和諧、性別平等的烏托邦,似仍是海市蜃樓。
李淑菁提供了深入的田野研究反思。該研究透過在越南下六省的參與觀察式的田野考查,檢視台灣非營利組織在當地實行教育方案的困境。她特別從自身觀察的經驗提醒我們,教育方案看似無涉性別議題,事實上從規劃到執行,「性別」均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特別在越南傾向「關係主義」的社會形態中,倘若不具跨文化敏感度,考量性別與階級、族群的交織性,強大的家庭與性別關係結構,將會倒過來反噬原本的教育方案目標。
本期書評對象為盧葦菁(Weijing Lu)2021 年出版的Arranged Companions: Marriage & Intimacy in Qing China(《執子之手:清代的婚姻與伉儷情愛》)一書。書評作者喬淇奧(George Bobyk)梳理對照盧葦菁與黃衛總(Martin Huang)近年著作,指出即使在包辦婚姻和禮教的性別規範之下,清代仍存在著有別於傳統社會角色的夫妻關係,與內外之別、三從四德的正統大論述並行。
目錄
編輯報告
研究論文
愛情不用翻譯?父權話語下「一杯水主義」的誤讀、誤解與誤用 ∕ 陳相因
後人類時代的虛擬愛情:論平路與張系國科幻小說中的電子情人 ∕ 蔣興立
研究紀要
那些田野教我的事:跨國、跨文化教育方案的性別反思 ∕ 李淑菁
書評書介
清代的婚姻與伉儷情愛:評盧葦菁Arranged Companions: Marriage & Intimacy in Qing China ∕ 喬淇奧(George Boby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