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吳珮文/說吧語言工作室師資培訓講師暨長榮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林德順/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高級講師
李庭緯/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生
何騏竹/陸軍官校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葉耀元/美國德州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國際研究與當代語言學系系主任、政治系系主任、外交與戰略事務碩士學程主任、台灣與東亞研究計畫主任及聖湯瑪斯大學與文藻外語大學華語中心主任
目次
華語文教學類
用還是不用?這是個問題:初級水平華語學習者「把」字句使用情形的再思考/吳珮文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與危機探討:以「爪夷文事件」為案例/林德順
學術思想類
《管子》「經俗」、「經產」、「經臣」之霸王學析論/李庭緯
文學類
宋詞中贈妻之生日賀禮與慶生模式/何騏竹
特稿
臺美華語新里程記略──第一所臺美大學合作設立之華語文中心/葉耀元
《應華學報》出版說明
《應華學報》以雙向匿名全文審查之方式,每篇論文外審均由二至三位學者專家審查完成。
第二十六期的內容,包括華語文教學類二篇,學術思想類一篇,文學類一篇,另有特稿一篇。
華語文教學類,一為吳珮文〈用還是不用?這是個問題:初級水平華語學習者「把」字句使用情形的再思考〉。本文根據華語母語者「把」字句的使用四個鏡頭:代價或結果、責備或稱讚、高度重要性與高度挑戰性,設計對外籍學生的「把」字句教學。結果發現初級語學習者在經過傳統的「把」字句結構教學後,其作業往往會捨棄其他合語法的句式,而選擇盡量使用「把」字句。然而在加入了四個鏡頭的教學後,「把」字句堆疊的情況改善了。二為林德順〈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與危機探討:以「爪夷文事件」為案例〉。本文針對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社會環境裡,華教運動面對主流社群質疑它有種族主義議程,或被認為導致華人無法融入馬來西亞社群的因素之一。面對負評,除了探討外者的認識是否偏誤以外,檢視華社本身對華教運動的認知思維也應是重點。華教的發展歷經變遷,當今的思維是為如何,是否符合時宜,這些問題在華教長期發展的個別節點值得被提出審視,可讓關注此運動者參考。對上述問題,本文以 2019 年發生的「爪夷文事件」作為案例,嘗試從各方對此事件的反應與行動探詢他們對大馬華文教育發展的看法。其中華社對政府的干預、對華文教育的完整性保持以及華教體系如何為大馬國族意識作出貢獻等的看法,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學術思想類有李庭緯 〈《管子》「經俗」、「經產」、「經臣」之霸王學析論〉。本文著重點有二:一為研究齊法家對於霸王學的定義與秦、晉法家的異同之處;二為分析儒法並用的理論特色,釐清法家、儒家的根本差異。並從霸王學「經俗」、「經產」、「經臣」 的部分作深入的論述,相關篇章涉及到經驗歸納、人性理論、政治 經濟、政治教育等,進而掌握《管子》政治思想之優缺及其對後的可能影響與注意事項。
文學類有何騏竹〈宋詞中贈妻之生日賀禮與慶生模式〉。文中從適合表達細膩情感的宋詞為研究對象,分析文人贈妻之祝賀文詞,從中探討生日賀禮與慶生儀式背後的物質意義與精神意義。區分壯年夫妻與老年夫妻,為更細緻的探討不同年齡層文人在專屬節日傳遞愛情的模式。
最後則為特稿,由葉耀元教授撰寫的〈臺美華語新里程記略──第一所臺美大學合作設立之華語文中心〉一文。隨著「2020 臺美教育倡議」及「2030 雙語政策」之推動,「臺灣優華語計畫」應運而生。在 2021 年 9 月,第一所由臺灣與美國大學合作之海外華語文中心已於德州休士頓聖湯瑪士大學正式成立。本文旨在於記寫聖湯瑪士大學執行「臺灣優華語計畫」之緣起與歷程。探析執行期間所遇之挑戰與成效,彰明聖湯瑪士大學成功首設海外華語中心之關鍵因素。期能以此展望美國與臺灣於未來華語教育及學術研究領域,多元連結與廣泛合作的可能性,齊力將專屬臺灣之華語品牌推向國際社會。
感謝諸位學者賜稿,使本學報增華。感謝葉教授的撰稿,為台灣華語教學建立的里程碑見證這一段歷史。感謝所有審查委員與工作人員,有各位的辛勞,才得以順利出刊。
主編 鄭國瑞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