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簡介
蕭新煌
美國紐約巴法羅大學(The University at Buffalo)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兼任研究員、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講座教授、國立暨南大學榮譽講座教授、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執委會主席、總統府資政。最新的客家研究相關出版,包括《三分天下:台灣客家族群政治的轉型》(合著,2023,巨流)、《客家飲食文化的跨國經驗》(合編,2023, 客委會客發中心)、《台馬客家帶的族群關係:和諧、區隔、緊張與衝突》(合編著,2022,中大出版中心)、《海外客家研究的回顧與比較》(合編,2021,中大出版中心)、《臺灣的海外客家研究》(合編,2021,巨流)。
張翰璧
德國Bielefeld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特聘教授、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合聘研究員。學術專長為族群與多元文化、性別與客家婦女、族群經濟、東南亞客家研究。曾出版過《東南亞客家及其族群產業》、《東南亞女性婚姻移民與臺灣客家社會》等書籍數十篇文章。研究領域集中在東南亞客家、客家女性、客家族群產業等議題。最近幾年的研究聚焦在東南亞(主要在馬來西亞)和台三線的客家聚落,希望可以透過學科和跨地域的比較研究,建構族群空間的概念。
內容簡介
新族群性,不必然需要族群語言或是文化做為認同的基礎,但是卻需要國家或是社會尊重個人或是團體所承載的文化,尤其是族群身分。新族群性對於當代社會的影響可分成三個層次。首先,個人認同的層次:個人不斷的建構與確認自我的認同,這些認同包括族群身分。第二,社會生活的層次:任何社會生活脈絡中都有「我群」、「他群」的區分,當不對等的群體關係產生,將會導致族群衝突的出現。最後,差異政治的層次:強調的是公共政策的修補功能,改變權力運作的現況。
本書以「新族群性」概念為基礎,比較東南亞各國客家族群認同的轉變,分析客家族群性如何在歷史的過程與社會脈絡中,被塑造為重要與可信的分類範疇,亦即「新族群性」是否出現?如果出現,其形成與呈現的過程為何?
目錄
導 論 東南亞客家「新族群性」的形塑與呈現
蕭新煌、張翰璧
第一篇 再探客家族群性變貌
第一章 泛客家化:當代馬來西亞客家新族群性的發展/白偉權
第二章 同奈𠊎人即客家:越南客家研究的回顧與討論/張書銘
第二篇 族裔經濟與宗教
第三章 戰後砂拉越客家產業的發展及其族裔經濟變貌(1949-2000)/陳琮淵
第四章 我族打大番:越南同奈𠊎人客家的宗教信仰與族群邊界/張書銘
第三篇 音樂、博物館與文化遺產
第五章 唱自己的歌─當代馬來西亞客家流行音樂的認同展現/張容嘉
第六章 東南亞客家博物館的客家意象探討/黃信洋
第七章 新生代的民藝傳承與客家認同:砂拉越石隆門客家獅隊研究/陳琮淵
第八章 製作文化遺產─沙巴客家的族群性展現/劉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