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Geoffrey M. Maruyama
Minnesota大學教務處教務長專業研究辦公室的副主管。南加大心理學博士。研究興趣:(1) 結構方程模式應用的方法學議題,行動研究與它對合作研究的意涵,以及應用研究方法、方案評鑑;(2) 與心理學與教育介面相連結的實質議題,包括學校改革、學校成就的過程、以及各種學校的有效教育技術。
譯者簡介
陳玉樹
美國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哲學博士,主修人力資源發展。研究領域:創造力發展、創新變革管理、績效科技、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統計方法學。目前任教於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目前擔任台灣統計方法學會副理事長。
黃財尉
美國Ohio State University 哲學博士,主修量化研究評鑑與測量。研究領域:異常作答指標研究、心理測驗編製與分析、量化研究。現任教於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目前擔任台灣統計方法學學會監事。
黃芳銘
美國University of Utah社會學博士。研究領域:結構方程模式、教育社會學、偏差行為、生活品質。任教於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系。目前擔任台灣統計方法學學會副理事長。
內容簡介
本書是寫給那些想要使用結構方程模式,卻又感到他們需要更多SEM背景的研究者。本書比先前出版的書籍在取向上比較溫和。作為一個長期的結構方程模式的使用者,作者的觀點是,許多企圖使用這些技術的人們犯了一些根本的錯誤,因為他們對這些方法的基本根源與邏輯缺乏瞭解。他們也會犯了一些可笑的錯誤,這些錯誤不僅讓他們感到挫折且讓他們的分析變得無效,因為那些作者皆假設讀者應該對方法的基礎有所瞭解 (例如:什麼被稱為參照指標?)。
作者是以對這些方法具有強烈興趣的使用者的角度來寫這本書,而不是以一位在SEM取向最先進的統計學者角度來撰寫。本書反映作者我獲得這些方法的方向,主要是以理論以及一組來自於學校種族隔離研究的資料為開始,且從那些計畫用來檢驗不同理論觀點似真性的方法中尋找可以被使用在非實驗資料的方法。作者企圖以一種讀者能夠概念化他們的模式的方法來呈現主題與議題。特別是,企圖花時間討論其它可使用取向的邏輯。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背景、單一測量取向、因素分析與多元指標,以及潛在變項結構方程取向。具有很強量化技術的讀者應當可以從本書中前三部分 (1到7章) 做選擇性的閱讀,將焦點放在其餘呈現潛在變項結構方程模式的章節。所有的讀者應當確保他們對潛藏在方法之下的邏輯能夠瞭解。此外,例子與說明的輔助,更可以讓以一種比較抽象方式所呈現的議題變得實質些。
目錄
第一部份 結構方程模式的背景
第一章 用非實驗資料假設因果過程的模式意味著什麼?
第二章 結構方程模式的歷史與邏輯
第二部份 模式化與理論變項的單一觀察測量之基本取向
第三章 結構方程模式的基本原理:路徑分析和分割變異量
第四章 迴歸與路徑分析的共線性效果
第五章 隨機誤與非隨機誤對路徑模式的效果
第六章 遞迴模式與縱貫模式:當因果多於單一方向與當資料蒐集跨越一段時間
第三部份 因素分析與路徑模式
第七章 因素分析的邏輯與路徑模式的多元指標
第四部份 潛在變項結構方程模式
第八章 整合所有概念:潛在變項的結構方程模式
第九章 利用結構方程模式檢驗模式的似真性
第十章 替代模式與顯著性檢驗的邏輯
第十一章 基本潛在變項結構方程模式的變化
第十二章 總結
附錄A 代數矩陣與結構方程模式的簡介
各章問題討論的解答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