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作者
黃樹仁(1955年–2016年)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Well,我的學生超越我是應該的,因為你們是被我這麼優秀的老師教出來的。
學經歷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社會學系學士1977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1980
美國麥城威斯康辛大學社會學博士1995
研究領域:社會學理論、知識社會學、歷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臺灣史
開設課程:社會思想史、社會學理論、韋伯專題、社會變遷、政治社會學、民主政治、經濟社會學、臺灣社會史、臺灣社會研究
主編
陳宇翔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領域分工消磨了臺灣學界的問題意識,使學者們習於畫地自限。導引研究的,常是習慣的學科傳承,而非跨學科的社會現象。──黃樹仁
黃樹仁教授常對學術界的主流議題設定與解釋框架,提出根本質問,挑戰學術界或社會上的「常識」與「預設」,再依據邏輯推演,對問題提出其他可能的解釋,並以此為基礎發展研究論文。
他的解釋有時缺乏充足資料或證據,而顯得過於大膽,但正是這種「挑釁」與「大膽」,才迫使人們重新思考既有的議題設定,以及延伸解釋的限制。
本書除了收錄黃樹仁教授的論文,也邀請學界同仁來評論,或回應他的提問。我們相信這種「對話」,甚至帶點針鋒相對的味道,或許是他最愛好的模式,也是呈現黃樹仁教授研究的最佳模式。。
目錄
序/陳宇翔
〈前言〉以科學為志業:一個社會學家的跨界挑釁/洪人傑
I 歷史學篇
1. 望見流求:從福建沿海觀測紀錄論宋元明人的臺灣認識
2. 移花接木:臺灣如何失去琉球之名?
3. 唐山過澎湖:宋元人何以不移住臺灣?
4. 沒有唐山媽?拓墾時期臺灣原漢通婚之研究
5. 基因當然可能擴散而稀薄分佈:回應陳叔倬對〈沒有唐山媽?拓墾時期臺灣原漢通婚之研究〉的評論
歷史學篇總評
從望見流求到認識臺灣:試論黃樹仁教授的臺灣早期歷史研究/張隆志
II 社會學篇
6. 臺灣農村土地改革再省思
7. 被誇大的臺灣土地改革及其漸熾的意識形態戰爭
※黃樹仁對土地改革的一再省思/瞿宛文
8. 《心牢》〈總論〉
※農地問題的對話/彭明輝
※如何開解心鎖?──評介黃樹仁,《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形態與臺灣城鄉發展》/裴元領
9. 因果解釋或後見之明:發展型國家概念的反省
※「挑釁的提問」之再商榷:〈因果解釋或後見之明:發展型國家概念的反省〉一文的幾點回應/黃崇憲
10. 強制合作發展:臺灣日本殖民體制的米糖經濟/黃樹仁、陳宇翔
※後記──〈強制合作發展:臺灣日本殖民體制的米糖經濟〉/陳宇翔
※評述黃樹仁、陳宇翔合著〈強制合作發展:臺灣日本殖民體制的米糖經濟〉一文/林文凱
11. 韋伯的《中國的宗教》解析
※壯哉斯言!好樣的,黃樹仁!──評黃樹仁〈韋伯的《中國的宗教》解析〉/鄭志成
12. 何謂社會學理論
※從樹仁到樹人:反思如何「教」與「學」社會學/陳柏甫、張儀君
社會學篇總評
農業、城市、國家:現代性的三角習題/李丁讚
〈跋〉/黃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