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簡介
王振寰 講座教授
學歷 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博士
現職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講座教授、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任、頂尖大學計畫辦公室執行長
研究專長 政治社會學、發展社會學、經濟社會學、東亞研究
王瑞琦 研究員
學歷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教育系碩士、英文系碩士
現職 國立政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研究專長 中國大陸農村、兩岸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國際化
劉致賢 助理研究員
學歷 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政治學博士
現職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暨東亞所助理教授
研究專長 比較政治、政治經濟學、中國政治
作者簡介
王振寰
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講座教授、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任、頂尖大學計畫辦公室執行長
蔡昉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郝大海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博士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林宗弘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博士(2008)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吳德美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黃志豪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
孫曉冬
日本國名古屋大學法學博士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宋磊
日本國名古屋大學經濟學博士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
張銜
四川大學經濟學博士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湯京平
美國南加州大學公共行政學院哲學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特聘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亞太碩士學程主任,《台灣政治學刊》總編輯
張元嘉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
羅紅光
日本大阪大學人間科學部博士(199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人類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導
郭聖莉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法學博士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仝志輝
中共中央黨校政治學博士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邵珮君
日本神戶大學工學博士
私立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趙延東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社會學博士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石長慧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趙甦成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中國社會暨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華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研究生
廣西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
劉俊卿
廣西民族大學碩士
宋國誠
美國哈佛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杜文苓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環境規劃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王學東
中國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國際政治學博士
廣州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兩岸之「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關係,從「兩岸公民社會的發展比較」及「如何認識中國收入分配現實」兩個總體架構開始,之後圍繞著此二總體架構,本書以三個不同的主題,展開更為細緻的探討:「市場與社會發展」、「社區營造與災後重建」、「第三部門與環境治理」,展開案例分析。藉由實際案例研究和比較,本書期待能引領讀者更深度的瞭解,
在不同制度之下兩岸社會發展的異同。
目錄
序 社會發展──兩岸的共同挑戰
第一篇 總論
兩岸公民社會發展比較/王振寰
如何認識中國收入分配實現──一個求同存異的分析框架/蔡 昉
第二篇 市場與社會發展
祛魅化與市場轉型──1949年後中國大陸理性化過程的歷時性分析/郝大海
失落的年代:臺灣民眾階級認同與意識形態的變遷/林宗弘
中國大陸勞動權演化的政策變遷分析/吳德美、黃志豪
模組化的發生機制與外來勞動者──社會關係的兩種形態/孫曉冬、宋 磊、張 銜
第三篇 社區營造與災後重建
社區發展、公民社會與生態政治──以恆春半島灰面鷲的參與式保育為例/湯京平、張元嘉
界定「公共財富」的社區力量──中國陝北黑龍潭人的空間倫理所見/羅紅光
國家的社區權力結構:基於案例的比較分析/郭聖莉
集體土地所有制的解體與重建:徵地背景下灣子村集體非農用地使用困境的分析/仝志輝
災後遷住重建社區之課題探討──以莫拉克風災永久屋社區為例/邵珮君
災後重建中的社會信任結構及其變遷──以汶川地震災區為例/趙延東、石長慧
第四篇 第三部門與環境治理
非政府組織在愛滋病跨域治理中的角色與發展:以中國雲南省為例/趙甦成
選擇性回應:網絡條件下的政策參與──基於留言版型網絡問政的個案研究/張 華、劉俊卿
「三重鎖定」──中國低碳經濟的制度困境/宋國誠
高科技發展下的環境治理困境:臺灣經驗的省思/杜文苓
中國氣候變化政策的轉變:外因與內因的合力/王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