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周秀慧
出生於臺中,一家四口租賃在臺中的眷村,六歲遷居高雄鳳山。成家後,隨著外子工作外派,舉家遷移馬來西亞古城馬六甲(Melaka)六年。返台定居後,發現自己生活的鳳山處處有古蹟,小時候跟隨家母推著攤車在東便門茶室前的叫賣、在雙慈亭前看歌仔戲都成為美好的回憶。
畢業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作品有《東萊新村的歷史與人》;協助執行的計畫案有〈旗山糖業鐵路旗尾線產業再生先期調查研究〉、〈國定古蹟鳳山縣舊城城內有形文化資產價值評估調查研究〉、〈糖業鐵路旗尾線沿線聚落文史調查研究〉。
內容簡介
全台的大陳新村有三十五個,旗津的大陳新村又名實踐新村,是其中的一個。隨著1960年代政府第二次輔導就業,有些其他新村的大陳人湧入旗津形成居住的問題;有些從事海員者衍生跳船美國;1979年台灣開放觀光,很多跳船者的妻子登機飛往美國,形成跳機事件;跳船和跳機的故事,讓大陳人從政治性的移民轉變成自願的經濟性移民;從黑工生活的辛酸淚變成在美國擁有數間中國餐廳的奮鬥史。令人感到弔詭的是1955年大陳島民因為「不願受共產暴政,毀家抒難,拋棄祖墳家園,義無反顧,投奔自由」的行動,贏得了「大陳義胞」的尊稱,並由國家挹注資源給養安置,可是為什麼「大陳義胞」要逃離國民黨政權安置的家,用偷渡的手段到美國從事黑工?
隨著「大陳義胞」的公共論述逐漸消失,旗津大陳人自我認同的凝聚共識是如何表現呢?
目錄
總 序
作者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第二節 研究回顧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素材
第五節 章節架構
第二章 大陳撤退與安置
第一節 大陳歷史與文化
第二節 1949 年大撤退
第三節 大陳撤退與安置
第三章 旗津大陳人的聚落與信仰
第一節 聚落之形塑與變遷
第二節 小房子與「蔣公報恩觀」
第三節 大房子與「蔣公感恩堂」
第四節 大陳人與周遭聚落間的互動
第四章 移民與再移民的認同矛盾與糾結
第一節 跳船、跳機事件的意義
第二節 大陳美食節和海峽兩岸大陳鄉情文化節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